第388章 快速发展阶段!(2 / 2)

延安府当然很诱人,但是梁乙逋知道,静塞军就是一颗铜豌豆,非要硬碰硬的话,到时候西夏大军可能就要元气大伤了,而梁氏也可能因此失去朝中权柄,实在是得不偿失。

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西夏大军竟是放弃了对延安府的攻击。

而宋廷那边的反应也是有趣的很。

苏允从阮川桥传回来的信息知道,宋廷从上到下竟是支持赵卨对延安府的政策。

认为延安府在自己的手上,可以吸引西夏的注意力,可以让自己与西夏打个你死我活,竟是一时间也放弃对延安府进行打击。

苏允结合阮川桥刺探回来的诸多信息,然后仔细揣摩了一下宋廷高太后吕大防等人的想法,觉得甚是可笑。

宋廷的反应其实并不正常,按理来说,宋廷对自己在延安府的崛起的反应应该是敏感且焦虑不安的。

因为一般来说,对于宋廷这样的封建朝廷而言,外敌是可怕的,但令人不安的却是内部的肘腋之患。

有时候为了解决内部的问题,甚至可以在对外的时候妥协,先行解决内部问题,再解决外部问题,是为【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

而现在宋廷竟然相信了赵卨的【驱虎吞狼】的战略,想要借西夏的手来灭掉自己,而现在西夏不动手的情况下,宋廷那边竟然也是偃旗息鼓,浑然当没有这回事儿了!

而苏允从阮川桥送回来的信息中知道,那赵卨竟是在朝廷内部进行言论管控,尤其是在枢密院内部,禁止有人讨论绥德军的事情,尤其是禁止有人谈论他的【驱虎吞狼】战略。

苏允不由得失笑,这不是掩耳盗铃麽?

不过无论是什麽原因,延安府迎来一段极为宝贵的发展时间,让苏学会可以安稳的掌控延安府,并颁布了诸多的发展政策,让延安府迎来了一段极好的发展时期。

而静塞军也完成了对延安府军的整编将六七万的延安府军整编为五万静塞军,将一万馀不合格的士兵编为治安队伍,并且在民间吸收将近一万的新兵,静塞军膨胀到了六万人。

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缺马。

整个静塞军加起来也不过上万可用的战马,这还是近来缴获西夏数千战马的缘故,否则也不过只有五六千可用战马而已。

当然啦,有上万战马对于延安府也算是富裕了,但想要静塞军发挥出来最大的威力,还得有战马才行。

不过这个问题一时间亦是难以解决,在西北,最好的马就是河套马,但河套被西夏稳稳把控,想要获取河套马,便需要从西夏手中获得。

但西夏对战马这个战略物资历来看得极重,不是延安府想要就可以得到的,得慢慢筹谋一番才行。

时光荏苒,在整个延安府快速发展之中,时间来到元佑五年夏天。

从上次延安府击败嵬名阿吴之后,延安府和平发展至今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

而贺峥抵达延安府也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他一开始被安排进礼房,跟着一起负责发展学堂事宜,后面半年去了工房,协助周行己负责发展工业。

贺峥来到工房后,迅速投入到紧张而充满挑战的工作之中。

周行己对他委以重任,让他负责统筹几个重点工业项目的推进。

贺峥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

而在工房之中,贺峥看到了延安府的工业发展以他瞠目结舌的速度前进。

延安府为了鼓励工业发展,因此设立了工业奖励基金,对在工业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工匠和苏学学子给予重奖。

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热情,推动了延安府工业的持续发展。

延安府从基础的冶铁业开始发力,工匠们在政策鼓励之下努力改良冶铁技术,在苏允的建议之下引进先进的鼓风设备,大大提高了铁的产量和质量。

原本只能生产一些简单农具和兵器的小作坊,在新的技术支持下,逐渐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冶铁工厂。

这些工厂不仅能满足延安府内部对铁制产品的需求,还将优质的铁制品远销周边地区,吸引了众多商人前来采购。

与此同时,延安府的纺织业也在悄然兴起。

工房偷偷派人去苏杭寻找厉害的纺织技术工人,并联合其他工匠对传统纺织工艺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之中,培训了大量心灵手巧的女工。

一时间,延安府的纺织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生产出的丝绸丶棉布等纺织品,质地优良,花色精美,在西夏丶辽国的市场上供不应求。

贺峥积极与各地的商贾建立联系,拓宽销售渠道,使得延安府的纺织产品迅速在周边地区打开了市场,为延安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当然,搞工业是为了让延安府变得富裕起来,但基础工业的发展,亦是在催生军工产业。

基础材料的发展,让延安府生产出的兵器在质量上远超宋夏辽三国,不仅装备了静塞军,还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延安府的税收大幅增加。

苏允利用这些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工业的投入。

延安府因此修建了更多的工厂厂房,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工业生产,甚至连庆州丶环州丶鄜州等这些延安府之外的人也偷偷跑过来这边的工厂打工。

因此在元佑四年的夏天开始,延安府的工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工厂里的各种简易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

街道上,满载着工业产品的马车来来往往,将延安府的财富运往四面八方。

贺峥站在工房的高处,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

他知道,在苏允的领导下,在苏学会学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延安府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而工业的崛起,无疑为延安府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