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沆瀣一气(1 / 2)

世子稳重点 贼眉鼠眼 3299 字 1个月前

第368章 沆瀣一气

初见李清臣时,赵孝骞只觉得史书对他的评价还不错,算不上砥柱肱骨之臣,但至少是个好官儿。

可现在起孝骞已有点不敢信任他了。

他没想到一座小小的边城,情况竟如此复杂,在所有的事实明朗以前,他已不敢相信这座城池里的任何一个官员和武将。

包括李清臣。

二人一路沉默地走到位于城池正中的府衙,府衙门外,二十馀名差役穿着皂衣,整齐地列为两排迎候。

见赵孝骞等人走来,差役们纷纷躬身行礼拜见。

赵孝骞含笑嗯了一声,仰头看了看府衙门媚高挂的牌匾,以及门外右侧的一面鸣冤鼓。

只看外表的话,府衙其实显得有点破败,倒是有几分清廉的印象。

赵孝骞的注意力却被旁边的鸣冤鼓吸引了,缓步走到鸣冤鼓前,仔细看了看蒙了一层灰尘的鼓面,还有一只陈旧的鼓槌,好奇地敲了一下,鸣冤鼓发出咚的一声沉闷的声响。

放下鼓槌,赵孝骞好奇地笑道:「这鼓,以前有人敲过麽?」

李清臣闻言,后背又冒了一层冷汗。

今日不知为何,汗腺特别发达,大约是年纪老了。

「回赵郡公,这鼓应是多年没人敲过了,至少下官在任的两年里,没见有人敲过。」李清臣老老实实地回答。

现在的他不敢说谎,尤其是这种一查就戳破的谎。

赵孝骞又问道:「这两年里,真定的刑案和治安案以及民事纠纷若何?」

李清臣神情一紧,不假思索地道:「真定府辖下九县,每县皆有治案,以前的不提,下官在任的两年里,九县涉命刑案共计十三桩,余者如偷盗,劫掠,谋财等刑案大小约百馀桩,至于民事纠纷,更是不计其数,大多已在当地县衙调解。」

赵孝骞警了他一眼,淡淡地道:「涉命刑案只有十三桩,倒是民风朴实了。「

李清臣的额头又冒出了冷汗,一时间分不清赵孝骞这句话是真心赞许,还是暗含讥讽,此刻他的心情愈发如履薄冰,深深地觉得这个年轻人果真不是轻与之辈。

将府衙的前门打量之后,赵孝骞与李清臣进入府衙内。

府衙内已落了一片薄薄的雪,经过前庭,里面便是传说中的大堂。

大堂的侧边靠着几面牌匾,堂前高挂一面「明镜高悬」的牌匾。

牌匾上的这四个字何时在大宋蔚然成风未可知,传说包拯坐堂开封府时身怀三宝,分别是「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

其中的「阴阳镜」能帮包拯辨忠奸,断善恶,阴阳镜下一切魅无所遁形。

从此以后,大宋境内无论府衙县衙,堂上都高挂「明镜高悬」的牌匾,以示本地官员与包青天一样明察秋毫,不枉不纵。

此刻赵孝骞盯着堂上高挂的牌匾,却只觉得很讽刺。

真定府若真有明镜,恐怕也已蒙尘多年。

目光扫过牌匾,赵孝骞和李清臣穿过正堂,继续朝府衙内堂走去。

古代的府衙,其实跟大户人家的宅院布局差不多,前庭,正堂,后院,偏房,阔气一点的甚至还有花园假山和池塘。

李清臣将赵孝骞领到后院东侧的厢房,赵孝骞屏退左右,屋子里只剩他和李清臣二人。

赵孝骞坐下,淡淡地道:「好了,李知府,把你知道的一切详细说说吧。」

李清臣沉默片刻,突然朝他长长一揖。

「下官治府不力,治下乌烟瘴气,两年来并无改善,下官向赵郡公请罪。」

赵孝骞盯着他的脸,缓缓道:「我只问你一句,真定府这些乌烟瘴气的事里,你可有参与?」

李清臣一惊,急忙道:「下官愿以李家祖宗的名义发誓,我绝未参与任何腌之事,否则祖宗不佑,神鬼殖之。」

赵孝骞不置可否。